O型圈成为资金的终出口 |
发布者:宁波加耐斯密封工业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:2021-2-15 23:37:44 点击次数:151 关闭 |
在杠杆资金推动A股市场一路走强之际,监管层已开始对暗藏其中的风险提高警觉。面对当前A股的“杠杆牛”,融资融券等创新业务更进一步放大了入市资金的杠杆倍数。如果监管层决意去杠杆,未来的A股市场又将如何演绎? 上周二,一则有关监管层要求加强信贷资金投向管理的传闻扰动市场,矛头直指银行的伞形信托配资业务,更传言光大银行将在2015年2月率先下调配资杠杆。受此传闻影响,上证指数当天宽幅震荡,一度下跌近百点。 这些传闻随即逐一得到了证实,表明监管层开始逐步拧紧资金阀门。此前,银监会关于规范委托贷款投向的规定,已然对资金的曲线入市路径进行封堵。 受A股赚钱效应再起的刺激,各路资金均想方设法绕开监管涌入股市。经过数年的摸索,这部分资金逐步将伞形信托锁定为的入市渠道。不过,由于使用了杠杆结构,伞形信托具助涨助跌性,使得监管层不断强化对它的管理。 在银监会频频出手规范银行资金违规入市的背景下,招商证券银行板块分析师肖立强、许荣聪上周二证实,自2015年2月起,某股份制银行伞形信托的配资比例将调整为1:2.5,预警止损线。对于当时已触及止损的伞形信托,该银行要求在T+1日上午10点30分前补仓,否则平仓。随后,前述股份制银行被证实为光大银行。 所谓伞形信托,是指银行、信托和券商等金融机构合作推出的结构化证券投资产品。在实际操作中,通常将一个信托账户拆分为20个左右的虚拟子账户,由来自券商的投资者充当劣后级,向充当优先级的银行理财资金进行配资,氟胶O型圈配资比例一般为1:3,配资年利率则大多在8%左右。 借助上述产品设计,银行、信托、券商和投资者实现了多赢,一方面投资者以较低的成本成功撬动了较大规模的资金,另一方面银行理财资金也获得了较高的优先级收益。与此同时,信托也能够从中收取管理费和业绩报酬。 表面上看起来皆大欢喜,但由于资金投向是风云变幻的A股市场,再加上杠杆作用,伞形信托尤其是劣后级资金实际上承担着较高的风险。按照1:3的配资比例和8%的配资年利率计算,氟胶O型圈倘若伞形信托在一年时间内亏损10%,氟胶O型圈则劣后级资金的亏损比例将高达64%。 事实上,伞形信托早在数年前便已出现,然而直到2014年行情转暖,这一资金入市渠道才日渐赢得了市场各方的青睐。 目前大行基本不做配资,预估伞形信托的规模为3000亿至0亿元,总体规模不大。肖立强表示,股份制银行此前做配资较多,现在降低配资比例也属正常行为。 华泰证券首席分析师罗毅也表示,对于伞形信托杠杆的降低,各主要银行均有预期,风控收紧属于合理行为,短期内或将影响市场资金面,但未来却可能为原本对此项业务持保守态度的银行创造空间。 然而对于敏感的A股市场而言,银行收紧伞形信托配资比例一事,更像是监管层传达的一个明确信号—为促使“疯牛”转变为“慢牛”,场内资金去杠杆已是大势所趋。 除了借道伞形信托外,通过委托贷款的形式,还有一部分银行资金实现了曲线入市。对于这部分资金,监管层日前也已发文加以规范。 银监会在1月16日发布了《商业银行委托贷款管理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,明确规定严禁商业银行接受5类资金用于发放委托贷款,包括发行债券筹集的资金、筹集他人的资金等。同时,该文件还规定,银行委托贷款不得用于从事债券、期货、金融衍生品、理财产品和股本权益等投资。 既加大了银证合作的难度,又封堵了资金入市的渠道,上述规定处处显露出监管层对资金过快涌入A股市场的担忧。凭借强化对委托贷款的限制这一举措,监管层再度向市场传递出流动性收紧的信号。 所谓委托贷款,是指由委托人提供资金,根据委托人确定的借款人、金额、利率等贷款事项,商业银行代为发放、协助监督并收回的贷款方式。在实际操作中,此前通常先由银行出资,委托券商成立资管计划,之后再用该资管计划投资单一信托,终由信托向借款人放款。 由于银行、券商和信托均能从上述资金流动中获取一定的收益,加之作为表外业务,委托贷款此前受到的监管并不严格,因而该业务的规模在近年快速增长。央行数据显示,2014年12月,包括委托贷款在内的表外融资金额大幅增长7293亿元,其中难免有部分资金流入了当时正气势如虹的A股市场。 民生证券认为,委托贷款的资金需求方在2014年有所变化,股市取代了过去的房地产开发商和地方融资平台,成为资金的终出口。 值得注意的是,信贷资金入市历来是监管大忌,此番监管层再度强调严禁委托贷款投资A股,恰好能为高涨的市场情绪降降温。
实际上,虽然近期连续出台收紧流动性的措施,但监管层却并无打压A股市场的意图。在明确表示近期将对剩余46家券商的两融业务开展现场检查的同时,证监会在上周四强调,再查两融业务只是对上次检查的延续,属于日常监管工作,市场“不宜过分解读”。 |
|